• 社区文化的演变
  • 作者:  编辑:cxr  来源:温州社区大学  浏览:4761    时间:2008年12月22日
  •       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,便有相应的文化。所谓社区文化,顾名思义,即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,所形成的共同思想、作风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,它是一种具有社区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。社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,其影响因素有诸如民族文化、世界文化、外部环境、居民素质及现代科技等等,其中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和制约了其他诸因素,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。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我国地方行政区域的不断变化和发展,我国的社区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,历经了一条由传统的、低级的,向开放的、现代科技的发展过程,其中也不排除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出现过一段忽左忽右、摇摆不定、难以捉摸的阶段。目前,我国政治清明,经济繁荣,人民安居乐业,社区文化随之日趋完善、健康和欣欣向荣,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求,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局面。

        早期的社区文化是亲情文化。文化和地域、亲情密不可分。德国社会科学家滕尼斯对社区的定义是: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、关系亲密、出入相友、守望相助、疾病相扶的、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。黑格尔称社区为“伦理实体”或“伦理共同体”,也即是滕尼斯所谓的“礼俗社会”与“法理社会”。当今学术界认为社区是“人们在道德伦理基础上的自愿结合”。我国人民历来大都以姓氏、亲属关系聚居,如汤家桥,多以姓汤的为主,曹家埭则以曹姓居多。农耕社会中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邻里之间团结友爱,乡亲们常串门做客,喜拉家常。婚丧大事,大家帮忙,所谓“锣鼓一声响,坐拢一桌厢”。在生产生活中,出现了不少歌谣和谚语,如“三兄四弟一条心,门前泥土变黄金”,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等等,以鼓励家庭团结、邻里和睦——这就是早期的社区文化。


        20世纪50年代的社区文化是亲情文化的延续。当时社区居民文化水平较低,一些在外读书的学生,就成了社区文化的生力军,常常帮助家乡业余剧团排演一些应时的活报剧、相声等,宣传破除迷信、移风易俗过新年,上街头演出,群众也喜闻乐见。现在回过头去看,当时这些文化活动,虽显得粗俗了点,但群众基础很好,人们如饥似渴地三五成群、路远迢迢赶着去看戏,人也亲,戏也亲,显示了地域文化的亲和力,对配合中心宣传政策,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社区办起一批为居民服务的公共食堂、托儿所、洗衣组、缝纫组等。紧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作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总反映一定时期的群众生活,为当时的政府经济服务。尤其在我国,社区文化其功利性特强。在“文革”的六七十年代,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被破坏,人际关系很紧张。这时的社区文化体现为一种“政治斗争”文化。


        文体文化是开放时期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。进入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,政通人和,随着城市经济的复苏和发展,就业人数增加,家庭小型化,人口结构老龄化和人民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,生活节奏的加快,人们珍惜这大好时光,祈求活得更好,更健康,于是,一种健身娱乐文化应运而生。


        1989年,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会议,开始建立文化生活服务网络。为满足居民健身愿望,社区纷纷组建了晨练队,秧歌队,腰鼓队,练太极剑,打太极拳,跳交谊舞,教健美操……在公园、广场,伴随着美妙的乐曲,男女老少翩翩起舞,迎朝阳,送晚霞,人的身心健康了,精神状态特好,人际关系更融洽了。社区的健身娱乐文化活动对增进社会福利,消除不稳定因素,加强人民团结,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如今城市社区的健身文化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,无论到哪一个城市的哪个社区都可以看到,一个个描红披绿的中老年人英姿飒爽地扭动,引来了不少行人驻足观看。由居民健身娱乐的需求发展起广场文化。社区文化正在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。如杭州小营巷打响了建设“健康社区”的品牌,从环境综合治理到全民健康教育,每户建立健康档案,注重居民日常卫生习惯,家庭美化,晨练健身,成为“全国健康教育示范点”。杭州竹杆巷社区突出地域文化特色,社区内种竹子,家家门口都挂了用竹子做的对联,墙上题了竹子诗,充分显示了地方的独特文化风味。杭州社区文化以老年人为主体开展演唱越剧活动,如我在萧山江寺社区看了一台自发的越剧演唱活动,一些爱好唱戏的中老年妇女穿着戏装,轮番上台,围观的人群济济,欢声笑语把炎炎夏日变成凉意融融的春天。这就是社区文化的魅力!


        新世纪社区文化新特点:科技进社区。进入21世纪,随着时代的进步,社区文化又加入了新的内涵,这便是科技进社区。2001年3月,全国“十五”计划纲要提出:推进社区建设,这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;发展社区卫生,繁荣社区文化,美化社区环境,加强社区治安,完善社区功能;努力建设管理有序、服务完善、环境优美、治安良好、生活便利、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。社区文化更丰富,举办读书会、知识竞赛、科技培训、社区运动会、艺术节等大型活动。


        我曾采访过萧山育才东苑社区,他们积极开展青年文化活动,成了萧山区第一个被命名的杭州市青年文明社区,为居民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、发挥作用的平台。


        该社区有集青少年教育、维权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少年活动室,开设了电子阅览室、多功能厅、心理咨询等。开辟新颖的活动载体,以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到来。社区以城区街道的网站、电子阅览室为契机,联系辖区内家政、中介所等机构开展网上服务。同时对志愿者进行网络知识培训,对青少年进行“安全放心上网”宣传,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,充分利用网络资源。社区邀请大学退休教授上公民道德教育和科普知识课;邀请法院干部上法制教育课;设立红领巾广播站;开展以“反对邪教、破除迷信,崇尚科学、传播文明”为主题的宣传教育、科技创新活动,形成了强大的声势。杭师院“公民道德实践服务团”来社区举办市民英语、绘画、普通话培训班,把高校的社团模式引进社区,上午学英语,傍晚学普通话。


       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,当代科技也照亮了社区,当今的社区文化充溢着现代化的气息,并把它渗透到下一代的心灵。


        以上对我国社区文化各个时期的内容概括,只是反映了社区文化共性中各个时期的个性特点,它们相互交叉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不能截然割裂。


        以人为本,培育值得张扬的社区文化精神。建设社区文化,是为了促进社区中的人自由发展,让老百姓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文化,所以更重要的应该关怀文化的载体——人。人是文化的创造者,社区文化的开展需要人的参与,人的创造。如何使社区的人成为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,以人为本最重要。由“家门口的文化”,进一步达到“人人享受文化”,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,使社区成为居民的温馨港湾。这才是社区文化的终极目标,它蕴含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力的具体体现。社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众发挥各自的创造力,全民参与,培育一种值得张扬的社区文化精神,使社区文化跃上一个更高的层面。


        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的积极性,应作深层次的思考,以心换心地考虑居民们的实际文化需求,寻求一种能反映本社区特色的、能体现社区居民价值观的社区精神,它包含了社区的社规民约、思想教育、行为准则、道德规范、文化传统、风俗习惯、典礼仪式以及社区形象等;它不单是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,也包括社会心理、社区环境、社区英模、文化网络等等;以社区精神激励和调动居民积极性,规范居民行为,使全民自觉遵守,形成一种作风,从而获得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——这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。


        前些年,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讲话时,曾经非常自豪地表示作为一个美国人,他最骄傲的是他们的社区文化。几乎每个美国人,都会用5%的时间投入到社区活动中去,把50%的收入捐献给社区。他们在社区中培育自己的公民意识、国家意识。社区是他们的家,是他们成长的地方。社区精神才是最本质上的美国精神。


        据报载:在浙江宁波,一种全新的社区精神正在悄然培育中:无论贫富、年龄、阶层,所有人都可以就近享受文化——这就是宁波社区文化着力构筑的“15分钟文化活动圈”。


        所谓“15分钟文化活动圈”是指不论在社区还是在乡村,居民走出家门,最多只要步行15分钟,就能找到一个能满足求知、求美、求乐、求健等多种需求的文化活动场所。它的核心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近、就便地享受文化、创造文化,充分体现社区文化的人文精神。


        由当年列宁同志“每走10到15分钟就有一座图书馆”的预言演变而来的“15分钟文化活动圈”成为宁波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。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精神,通过文化活动的方式实现,消解着文化享受上的贫富差异问题,由此萌生的和谐场景是令人料想不到的。


       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,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和方式,了解和掌握居民群众在想什么,在干什么,有什么疙瘩需要解决,有什么问题需要疏导,这也是构建社区文化精神。


      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我们的社会由一个个的社区组成,每一个社区精神汇聚成我们共和国的国家精神,这是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,是未来社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。应当从形形式式的一切活动中,提炼和形成社区居民认可的社区精神,来指导我们的社区文化建设向着更健康、更高级的阶段发展。

理论探索

地址:乐清市乐成镇青浦巷20弄7号 技术支持:乐清市麦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乐清社区学院 网址:https://www.yqce.net   网站点击量:12316965
版权所有: Copyright © 2008 ICP备案号:浙ICP备10037362号